“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近海经济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围绕打造沈阳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突出开发区主阵地作用,主动融入振兴大局,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拓展对外开放新渠道、创新贸易业务新模式,综保区近海园区建设和对俄合作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额增速分别达到27.5%、22.8%和51.2%,居全市县域开发区前列。
完善平台功能
在深化央地合作上迈出新步伐
坚持“改革争效”,靶向聚焦、精准发力,厚植竞争发展新优势,以深化“管委会 平台公司”的运行机制作为突破点,着力提升平台公司运营能力,近海控股集团与评级公司高效合作,通过三轮反馈,获批主体信用aa评级认证,打破全省县、区级公司评级“零”新增的局面,是2022年内唯一一家获评aa认证的县、区级公司,打开了通向高层次资本市场的大门。
坚持“发展争位”,大力推行“央地合作、债贷联合”,全力破解资金瓶颈,一方面精准策划项目,申请专项债及新开行、农发行贷款筹集建设资金,一方面携手中交、中建等多家央企助力综保区近海园区建设。由中交四公局承建,投资9.2亿元的1.3万平方米保税仓库和6.8万平方米冷库主体工程已完工,由中建八局承建,投资5亿元的9.6万平方米保税加工厂房工程,已完成地基建设,土地利用率从原来45%提高到86.5%,同步建设、同步招商、同步创新、同步服务的举措有效落实,整体形象焕然一新。
打造开放通道
在拓展发展空间上再上新台阶
坚持“思想争先”,以舍我其谁的站位,在全市率先提出推进“中俄经贸产业合作”重大举措,打造发展新引擎。邀请辽宁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组成调研小组,开展形势论证和产业分析,仅用3个月时间就形成了《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研究报告》,提出以俄罗斯为主,兼顾俄语区国家,打造大宗商品集散中心、中俄加工制造中心和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的合作方向,为对外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坚持“开放争速”,成立专业招商团队,对泛俄语国家开展招商活动,通过推介会、实地洽谈、云签约等多种场景,与中俄华侨总商会、中白工业园等18家海内外商协会达成合作意向,全力推进路贸通、白卡门钾肥进口等53个对俄项目,总投资20亿元,贸易额突破50亿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大通道,全力争取“沈金铁路近海站海关监管场所”并顺利获批,有力补充“公铁联运”功能,深化与中外运沈阳国际班列、沈阳陆港集团等公司合作,实现“中欧班列”货物出口区港直通首单测试。2022年12月13日,四辆满载日用百货、电子产品的总货值1300万元的卡车航班从综保区近海园区完成集货,首发起航,从满洲里口岸出境,运往俄罗斯莫斯科、德国慕尼黑、英国伦敦等地区。
实施项目牵动
在积蓄增长动能上实现新跃升
把“产业争链”作为着力点,以“全链条思维”谋划项目引进,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链长,聚焦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节能环保、农产品精深加工、保税加工及商贸物流产业,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全年“走出去”45次、“请进来”41次,中化环境、安徽节源、牛世界等32个补链强链项目落户开发区,主导产业实现有效补链。
以“环境争优”打造增长点,成立重点项目手续“帮你办”专班,从公司注册、项目备案到拿地开工,全部实行贴身管家式全程代办、帮办和领办。先后召开9次项目手续推进会,现场容缺办理香港长燊、华强环保、方田线缆等42个项目施工许可证,大大缩短办理时限。国家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总投资6.6亿元的昊明禽业肉鸡加工项目实现了年内建设、年内投产的高速度,年产值可达15亿元,解决1500人就业。
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落实省委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市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计划,以更高站位、更大决心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平台功能,加快项目建设,在全市对外开放赛道上勇立潮头、争当先锋,全力打造沈阳对外开放新高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
通讯员 张同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