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听雨听心声,又是清明念故人。
当此之际,我们缅怀先人,赓续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传统价值;我们传承文化,重温扎根心底的民族记忆。疫情防控当前,“清明祭扫各纷然”不能成行,但通过网络祭扫“云”中缅怀、寄托哀思,一样可以传递追思之情。文明祭扫新风尚,别样清明一样情。形式改变,但缅怀的深情不变、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减。
疫情之下,沈阳温情。于洪区殡仪馆用真情守护生命尊严,给丧属以暖意,防疫和服务并肩同行。党员带头、统筹协作、密切配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在职业坚守中闪耀人性的光芒。
为满足市民对逝去亲人的祭祀需求,沈阳市于洪区殡仪馆推出网上纪念馆,市民只需扫码登录,进入全球生命纪念馆,按照页面提示,输入逝者姓名,上传亲人照片,几分钟就可以建立一座永恒的网上纪念墓碑,并可对亲人信息设置时空密码。已建立完成可搜索人名或时空证号,即可完成对亲人留言、点歌、上香、点烛、上供、献花等各种传统的祭奠、扫墓等仪式,还可以写下自己对逝者的怀念之情,随时随地遥寄对亲人的思念,寄托追忆与哀思。
疫情下的人性坚守
她们是殡仪女职工,更是一群妈妈
殡仪馆作为一个为民服务的窗口,接运、殡仪、火化等业务无法暂停。沈阳市于洪区殡仪馆馆长梁晓豹表示,防控是责任,服务也是责任。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殡仪馆不能采取简单方式的封闭了之。在特殊时期,于洪区殡仪馆承诺不仅给群众提供必要的殡仪服务,更要给予家属更多的人文关怀。
疫情无情人有情。治丧流程可以简化,但服务水平不降低;服务环节可以减少,但对群众的感情不减分。”馆长梁晓豹告诉记者,疫情当下,于洪区殡仪馆全面落实上级部门各项防控措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疫情防控的管理制度。3月16日起,馆内暂停了告别、祭奠等殡仪服务。为更好地阻断疫情传播风险,3月23日开始,为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转,领导班子带头,党员干部跟上,群众紧随,大家将被褥搬进了工作区。为了给市民创造健康安全的治丧环境,24小时住守在单位,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地坚守,保一方平安。
亲人的离世给丧属带来无限的悲痛,而疫情或多或少的使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焦躁与不安,情绪难以平复,这都是正常现象。为了更好地抚平丧属的悲痛,于洪区殡仪馆的女职工们用她们温柔的话语和真诚的态度为每一位失去亲人的丧属提供服务,保障殡仪流程顺利有序地进行。
记者了解到,这个团队中多数工作者都很年轻,甚至不乏90后,其中不少人家中都有着幼小孩童需要陪伴,她们既是殡仪女职工,更是一群年轻的妈妈。
“疫”路有我“疫”中前行
疫情防控机构正在飞速运转
“请出示您的绿色健康通行码”“请佩戴口罩”“请测温”,进入于洪区殡仪馆大门,最常听到的就是这几句。疫情防控以来,工作人员与安保人员紧密配合,确保进入业务区人员的健康安全。
据了解,疫情以来,于洪区殡仪馆严密部署,采购疫情所需物资如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酒精、消毒液、红外测温仪、人脸识别测温、测温枪、一次性手套、免洗洗手液、防护服等防疫所需物资,做好储备工作。每天安排专人对馆区所有部位进行全面消杀,确保安全,为疫情防控垒好基础。
按照上级关于疫情防控部署精神,于洪区殡仪馆于3月16日起暂停了告别、祭奠等殡仪服务,并严格控制其他业务人员数量,办理火化业务每户亲属不超过5人,办理骨灰寄存和取出业务每户不超过3人,车辆进入馆区不超过3台。面对疫情带来的服务方式变化,于洪区殡仪馆积极进行宣传引导,耐心细致做好群众解答工作,引导群众从简从快操办丧事,并通过馆内led屏、张贴公告等方式宣传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倡导群众采用居家追思、网络追思等绿色祭祀方式祭奠亲人。
于洪区殡仪馆工作人员曹文闻告诉记者,为了更安全地办理丧事,馆内对办理手续环节有着严格要求。丧属人员限制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是必不可少的。在办理过程中,因失去亲人,丧属急躁的心情也给办理手续带来了不少小插曲。她表示,逝者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这个时候更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换取逝者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认真工作日夜坚守
化身最美的“大白”
支援抗疫最前沿
在疫情面前,有的人选择了在坚守中成为“逆行”的风景,于洪区殡仪馆干部职工正是这样一群不惧艰险,“逆风而行”的人,化身最美的”大白“,支援抗疫最前沿,彰显“民政为民”的崇高宗旨。
据统计,于洪区殡仪馆党支部先后派出党员干部群众15人下沉到抗疫一线,担任宾馆集中隔离工作人员、核酸检测志愿者、社区防控志愿者等疫情防控任务,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化身为最美丽的“大白”,认真工作,日夜坚守,体现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他们虽不是在抗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却是防疫最可靠的后备力量。他们用不一样的方式,在不同的岗位上践行着自己的初心,用自己的行动扛起自己责任,展现自己的担当。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张冬月
摄影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