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沈阳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第二场“‘振兴新突破奋进新征程’——沈阳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市科技局、浑南区在会上做相关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动‘创新沈阳’品牌建设,推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才平台能级提升、人才创新活力迸发、人才环境持续优化,人才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义东重点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介绍。
大力汇集创新资源
10年来,全市新增院士7名,目前在沈院士25名;新增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60名,专家总数达到594名;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6名,总数96名;新增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人选162名,总数450名;新增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0名;全市共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151名;累计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70万人。
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由79万人增加到110万人;技能人才由65万人增加到75万人。全市新建技师学院1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7个,省级大师工作站15个,市级大师工作室32个。全市创新平台1285个,其中国家级平台63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3341个,拥有科技人员7.4万人。
自2017年实施“人才新政24条”以来,支持中青年人才、成果转化、创业扶持等项目944项,支持创新团队221个、创新人才1600余人。自2021年以来,通过“揭榜挂帅”支持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签约58个项目。
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沈阳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人才工作整体合力不断增强。组织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实行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
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
沈阳市着眼于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先后出台了“人才新政24条”“人才新政3.0版”和“兴沈英才计划”等政策文件,涵盖了高校毕业生、成熟实用急需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完整成长周期。通过人才投入牵引,实现了ic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飞速发展,人才工作直接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作用得到充分显现。
推进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沈阳市坚持紧扣产业发展需要,突出创新驱动,构建“5 4 7 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创造舞台;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阵地,密切产学研合作;以各类人才工作站为依托,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引导各类人才及团队、创新资源、创新技术向沈阳集聚。依托这些创新平台,科技人员在“嫦娥五号”月壤钻杆、“奋斗者”号钛合金载人舱、“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有9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沈阳市通过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一批高校、大型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允许市属事业单位自主招聘高层次人才,赋予市属高校编制、岗位评聘自主权。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向县域地区流动,支持科技人才离岗创业和兼职创新。坚决破除人才评价“四唯”问题,遵循市场化原则认定评价人才。2019年以来,34名“无帽子、无头衔”人才被认定为我市高层次人才。
打造优质的人才生态
沈阳市不断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做好高层次人才“贴身服务”。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健、文旅交通等服务。多渠道推进人才公寓建设,让更多的人才享受政策红利。积极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努力建设人才成长型城市,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向往沈阳、扎根沈阳、圆梦沈阳。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在“兴沈英才计划”的政策设计上,从资金扶持、平台建设、激发创新活力等三个方面,更加突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一是重点加大对骨干人才的支持力度;二是在构建全链条平台载体、发挥平台载体对人才成长的支撑作用方面予以支持;三是畅通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和兼职创新渠道。同时,从申报职称、报酬、奖金、股权激励等多个方面支持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重大科技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
“‘兴沈英才计划’的颁布实施是沈阳创新之路上一个新的起点。”王义东表示,下一步,沈阳将持续完善人才政策,汇聚各类资源要素厚植创新创业沃土,为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贡献人才力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曲俊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