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引领沈阳振兴实现新突破-ag真人官网平台app

来源: 2022-07-08 06:40

  拿出“争、抢、拼”的坚定信心和昂扬斗志,全力确保沈阳市各部门在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今年二季度以来,“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组审时度势、奋力作为,助力沈阳在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一网统管”、抓好“一网协同”、实行“一码通城”等工作方面作出示范,并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打造“数字沈阳、智造强市”等工作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新松机器人参展制博会。张文魁摄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国家表彰

  沈阳是老工业基地,近年来,沈阳市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之路。

  在国务院办公厅6月9日印发的《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沈阳市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成效突出,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据悉,全国获得该项表彰的共10个地区,沈阳市总分位列第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表彰是聚焦经济社会全领域振兴发展的唯一重大综合性奖项,沈阳市是东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国家将安排2500万元奖励资金,优先支持沈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优先获得国家开发银行金融政策支持。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中之重。今年二季度,沈阳市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构筑领先完备的5g通信网络,打造具备较高水平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加快场景建设应用,形成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核心的智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助推“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建设开创新局面。

  加快“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助力“千兆城市”建设,截至目前,沈阳市已建设5g基站2万个,位居东北地区首位,5g网络已覆盖全市重点区域,实现政企单位、交通枢纽、景区、垂直行业需求场景以及人员流动密集地区覆盖,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达到93%以上。同时,加快推进10g-pon设备及端口部署,重点覆盖包含700余个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场所,为数字沈阳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支撑。

东软集团生产车间。张文魁摄

  线上“一网通”线下“一窗办” 数字政府“四个一”见成效

  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营商局以“只提报一次材料”为切入点,开展专项攻坚行动,首创“事项、情形、材料、字段、数源”五级业务梳理法,厘清“数据血缘”,构建政务服务数据关系图谱,累计形成标准化事项2581项,细分情形8539个,标准材料3455个,标准化字段5897个,汇聚234类字段、147类材料数源。建设智能场景化用户服务平台和“只提交一次材料”运行管理平台,新上线“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许可”“人才认定”“就业创业”等29项“只提交一次材料”应用场景,累计减少申报材料118个、申报信息85项、办理环节69个、办理时限25个工作日,政务服务办事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推进“一网统管”,市大数据局会同市信息中心加快推动“1个中心、10个标准性场景”建设和推广。截至目前,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已基本完成装修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指挥大厅大屏点亮;“好政策、好就医、好停车、好游玩、好办事、好城管、好就业、好养老”8个应用场景加快开发和升级推广,其中“好停车”已接入608个经营性停车场,泊位22.18万个;“政策直达”场景,完成市级第一批试点8个部门28项政策系统开发,政策覆盖面包括全体市民、符合条件的企业700余家,7项政策已通过“政策直达”平台发放资金约1.7亿元。

  抓好“一网协同”,市大数据局依托沈阳市协同办公平台,建立健全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13个地区政府、90个市直部门、29户市属企业实现公文流转“一网协同”。编制形成我市首个涉密协同办公平台实施方案,并已完成项目评审。

  实行“一码通城”,市信息中心采取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式,依托“盛事通”平台,创办发行沈阳市市民码,探索并实现市民码与医保码的双码融合,成为全国首创,得到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将沈阳市确定为唯一一个市民码、医保码融码应用试点城市,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截至目前,“盛事通”注册用户达720万人,实名认证650万人,日活用户最高达到193万人。

 

中国移动数字技术大厅5g展示现场。李浩摄

  数字技术和农业农村融合发展

  为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力度,沈阳市以智慧农业建设为突破口,不断丰富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数字技术和农业农村融合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二季度,全市深入探索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大力推进典型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助力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形成较强的信息支撑能力,筑牢数字“地基”。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43家,占比21%,到2023年,达到60家,占比29%。依托中化农业辽宁分公司和辽宁万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业在新民秋实、辽中于家台开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全市大田作物实现数字化种植面积20万亩,到2023年达到30万亩;全市数字化养殖猪、鸡、牛企业数量共5家,到2023年数字化养殖企业达到10家;全市拥有数字化农机设备3000台套,占比3.75%,到2023年占比达到6.25%;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全市涉农区、县(市)乡级监管站负责辖区内果蔬农产品定性检测(农残快检),依托市级监管服务平台,可汇总10个品类89种产品的检测情况,实现检测数据同步上传、动态更新、实时可查,样品追溯信息准确。我市每年开展定性检测37400个,可实现规模生产主体和重点品种全覆盖。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黄超

编辑:xw10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沈阳网官方微信(sydcomcn)